欢迎浏览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时间: 2024-08-22浏览次数: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作者:孙晓帆|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前言:县域经济是以县城市区为中心、周边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连接、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产业是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载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作者:孙晓帆|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前言:县域经济是以县城市区为中心、周边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连接、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产业是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载体,产业兴则县域经济强。因此,根据县域在历史积淀、资源禀赋、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为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启示。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县域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中国地域辽阔,县情各异,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先天条件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多数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自身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产业视角出发,全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特色农业型乐鱼官方网站、工业主导型、服务业驱动型和混合产业型。

  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特色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此模式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打造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化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形成本土优势品牌,以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其主要特征包括:(1)专业化生产。重点发展专业生产,即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整合为一体,并以品牌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2)一体化经营。注重品牌打造和产品宣传,全面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3)企业化管理。构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等之间的合理组织模式,形成集约化、规范式的生产与管理。(4)面向广泛市场。突破地方市场进入大中城市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

  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大力发展工业,培育支柱产业,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是众多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大幅提升的重要模式。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占主导地位,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其主要特点包括:(1)民营经济是主导。由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中小企业是主体。中小企业是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常态,遍布中心县城、周边乡镇及农村。(3)专业化的特色生产。依托资源优势、经济基础等条件,发展某一种或几种产品为主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等特色发展格局。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成为衡量城镇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以服务业为驱动引领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模式将大有作为。服务业驱动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1)批发市场带动模式。以自身发展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能。(2)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第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县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以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混合产业型是指在县域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融合而来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较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均衡提高,县域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蔬菜基地,故有“中国蔬菜之乡”之称。立足于实际,寿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利用农业科技,推动蔬菜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形成以蔬菜品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022年,建成5家蔬菜单体品牌生产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 390 个。

  寿光市采用大规模蔬菜大棚种植模式,使得冬季蔬菜也能正常生长。运用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等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蔬菜的生产数量和质量,蔬菜成本随之降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促进了蔬菜批发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批发市场和菜农之间搭建长效合作机制,使得菜农收入稳步提高,批发市场蓬勃发展。建设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前端聚焦标准研发、种子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后端培育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构建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方位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为了宣传和打响“寿光蔬菜”这一特色品牌,寿光市每年举行蔬菜国际博览会,把寿光蔬菜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依托“菜博会”,寿光市在提高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进入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

  寿光蔬菜的发展离不开自身通达便捷的交通体系区位优势,再加以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力量和政府部门对蔬菜产业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区域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寿光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河南省巩义市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冶铁、造船等工艺层出不穷,机械发展历史悠久。立足于先天优势,巩义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6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60.4:38.1。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85.0%,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41位。

  巩义市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引进新经济、新业态为重点,规划建设巩东新区数字经济园,培育发展数字化产业。探索全域“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现有园区智能化改造,构建特色鲜明、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数字化产业集群。

  巩义市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全新动能。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工厂。围绕“绿色、减量、提质、增效”发展目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

  巩义市持续强化创新政策支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认定的高新企业给予资金奖励。设立20亿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成立科技创新中心,搭建集政策、人才、信息、技术、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巩义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打好特色牌、资源牌,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义乌市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到经济强市、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海内外的蜕变,“义乌经验”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典型样本。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835.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92.35亿元,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地摊式的马路市场发展到享誉全球的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场经历了六次巨变。改革开放初期,义乌人为寻求生路纷纷加入小摊小贩行业,随后工商部门引导小摊小贩集中迁移并进行统一管理,成为第一代市场。1984年,义乌政府支持扩大商户经营规模,第一个棚架式小商品市场开业,这是第二代市场。到1986年,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经营规模实现跨越式扩张。为满足更多经营户的需求,1992年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经营管理更趋规范,经营环境更加完善,升级为市场。2002年,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投入营运,1万余户入驻经营,形成第五代市场,标志着义乌市场完成一次大飞跃。2008年,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开业,是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市场,成为第六代市场。如今的义乌市场,已发展成为小商品制造走向全球的重要门户。

  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也推动着义乌工业冉冉升起,从最初出口小商品为主,到如今出口太阳能光伏板、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智能装备等,“义新欧”班列运载的货物见证着义乌制造的迭代升级。

  义乌市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市场客观需求与发展规律,稳步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始终坚持“兴商建市”战略,大胆改革国际贸易体制,出台支持保障政策,为商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福建省泰宁县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文化底蕴深厚,有宋明古城、千年村落、民间非遗以及红色文化遗址等,造就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如此,泰宁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奋力推进文旅经济全方位发展。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47.03亿元。

  泰宁县把旅游业作为生命产业来培育,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各项事业相得益彰”的县域发展模式—“泰宁路径”,成为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发展经济的样板和标杆。围绕“一村一品”凸显特色,发展田园综合型、景区依托型、乐享生态型、民俗文化型等10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精心做好“旅游+”文章,开发饮品、食品、保健品、竹制品及矿产品的工业“五品”,发展养殖、种植等特色农业,举办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影视文化、研学培训等新业态,成功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泰宁县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的支持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导力。始终以旅游为大、旅游为先,切实将优势资源向旅游领域倾斜、优质项目向旅游产业布点,持续提升旅游业作为生命产业的地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增城区于2014年撤销县级市,成为市下辖区,有增城挂绿、增城荔枝、派潭凉粉草、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5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也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典型的混合产业型发展模式。

  在农业方面,增城区依托增城荔枝、迟菜心、丝苗米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打响农产品招牌,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园,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数字乡村百强县名单。在工业方面,增城区重点培育“芯”“显”“车”三大特色产业:引导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制造研发基地,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大力支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品牌化、数字化、时尚化等路径,重塑牛仔品牌新优势。在服务业方面,增城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构建国际消费时尚商圈,建设金融科技园区,打造增城影视文创品牌;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全面开花。

  增城区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针对不同产业制定相应规划与政策,一二三产业齐驱并进、协同发展,交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构建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意味着县域的软硬设施完善齐全,且具有对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先进企业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入谋划顶层战略,做到立意高、思想领先,把脉准、紧跟时代,目光远、开拓远景。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细化”建设,加强县级资源分配精准投放,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创新投融资体制,增强县域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处理好大中小城市与县城的分工问题,明确县域产业定位,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特色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让每一个县域能够培育一个区域特色鲜明、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持续完善产业链、积极打造利益链,同时将小农户融入到现代产业链条中。

  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满足县域对道路交通、农业现代化设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打通交通和信息通道,实现优质产品的批量输出。紧抓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机遇,积极发展数字化、科技化产业,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效率和安全水平,为未来产业动能、价值动能的培育提供新契机、新机会。

  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全面乡村振兴,融合是关键。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要求,扎实做好“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各项工作。坚持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要抓手,突出发展现代工业、着重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历经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县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和走出一条条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Copyright © 2018-2025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苏ICP备18024073号-1